最近有一份英文报纸📰在杭州娃哈哈学校悄悄走红,乍一看还以为是定期出刊的。 专业的排版、恰当的设计,内容丰富,图文并茂。
实际上,这是WIS四年级孩子在英语课上的作品。 从策划、选题、调研、组稿、配图、校对、印刷、面世,一份报纸出来的全过程,孩子们都亲自参与。
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令人惊艳,内容涵盖了新闻、书籍、电影、游戏、体育、艺术等主题,既有手绘卡通和书评,也折射出孩子们对周边世界的思考。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报纸的制作过程,1月16日,WIS四五年级的孩子在《中国文化》老师的带领下,驱车前往杭州富阳,探寻造纸之乡。
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养竹造纸,一张纸的工艺,传递了千年。 江南山乡里取之不尽的毛竹资源,就是富阳工匠手中的结晶。 当地的元书纸工艺,也早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在老师的讲解下,孩子们参观并了解了造纸的整个过程:砍竹、断青、舂料、抄纸、榨纸、晒纸等工序。
在造纸作坊里,孩子们目睹了竹子变成纸的最直观过程——抄纸。只见工匠师傅们弯腰用纸帘在纸浆槽中一晃,捞起一层薄薄的纸浆,再往身侧的木板上一覆,一张湿湿的纸就诞生了。
竹纸文化的传承,就在这一弯一捞之间。
这抄纸可非常有讲究。孩子们亲自动手挑战了这项工艺。好几个孩子屡败屡战,因为纸帘上的纸浆总是很难均匀,几个来回后,只能自嘲地摇头。
在晒纸场馆,淡米色的书纸被一张张贴在由铁板做成的烘壁上加热,只见工作人员片刻不停,娴熟地撕下来、贴上去、熨平整、揭下来。据说,烘壁的温度有八九十度高,这个火候刚好能把纸晒好。
领略过“造纸术”,大家还趁机体验了四大发明中的“印刷术”。不管大朋友还是小朋友,饶有趣味地通过几套雕板印出了“花”、“古塔”等图案,玩得不亦乐乎。
原来纸真的是有温度的,你能感觉到吗?
到了下午,孩子们还接到了更有难度的任务——自制榫卯结构的木头盒子,从最初的拼接,到加固钉子和锁扣,每一项都是脑力与体力的挑战。经过了专注不懈的努力,耗费两三个小时,大多数同学都做出了漂亮的手工木盒。
离开造纸之乡的时候,大家还是意犹未尽,感受到每一项传统文明和手艺,都来之不易。 即使是一张最普通的笔下纸,都经历过被削、被截断、被搅成糊、熬成浆、浸冰水、烤煏笼的过程...... 而在便捷的现代社会,我们又何曾好好珍惜过呢。